iT邦幫忙

2024 iThome 鐵人賽

DAY 14
0
AI/ ML & Data

AI 到底是怎麼換臉的?系列 第 15

2024 Day 14:目標檢測技術與應用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本系列文章部分內容由AI生成,最後有經過人工確認及潤稿。

在前面的學習中,我們深入了解了卷積神經網絡(CNN)的進階技術及其在計算機視覺中的應用,如圖像分類和人臉識別。然而,在許多實際應用中,僅僅識別圖像中的主要物體類別是不夠的,我們還需要知道物體在圖像中的具體位置和範圍。這就是**目標檢測(Object Detection)**的任務。今天,我們將深入探討目標檢測技術的原理、方法和應用,特別是基於深度學習的先進算法,如 R-CNN 系列、YOLO 和 SSD 等。


本日學習目標

  • 理解目標檢測的基本概念和任務
  • 學習傳統的目標檢測方法
  • 掌握基於深度學習的目標檢測算法
  • 了解目標檢測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方向

目標檢測概述

什麼是目標檢測

**目標檢測(Object Detection)**是計算機視覺中的一項重要任務,旨在在圖像中找到所有感興趣的目標,並給出每個目標的類別和位置(通常以矩形框表示)。

目標檢測的應用

  • 自動駕駛:檢測行人、車輛、交通標誌等。
  • 視頻監控:實時監測安全隱患,識別可疑人物。
  • 機器人視覺:協助機器人進行導航和物體操作。
  • 醫學影像:檢測病變區域,如腫瘤、病灶。
  • 智能零售:商品識別、客流分析。

目標檢測的挑戰

  • 多尺度問題:目標在圖像中的大小可能差異很大。
  • 遮擋和密集場景:目標之間可能存在遮擋,或出現大量密集目標。
  • 類別數量:可能需要識別大量不同的類別。
  • 實時性要求:在一些應用中,需要快速、準確地進行檢測。

傳統的目標檢測方法

基於滑動窗口和特徵描述子

  • 滑動窗口(Sliding Window):在圖像上以不同尺度和步長滑動窗口,提取候選區域。
  • 特徵提取:對每個候選區域提取特徵,如 HOG(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s)。
  • 分類器:使用分類器(如 SVM)判斷候選區域是否包含目標。

局部特徵與級聯分類器

  • Haar 特徵級聯分類器:在早期的人臉檢測中使用,在第10天時有學習到

2024 Day 10:人臉檢測技術

  • 缺點:計算量大,檢測速度慢,準確率有限。

基於深度學習的目標檢測算法

R-CNN 系列

  1. R-CNN(Regions with CNN features)
  • 提出者:Ross Girshick 等人在 2014 年提出。
  • 主要思想:
    • 使用選擇性搜索(Selective Search)生成候選區域(Region Proposals)。
    • 將每個候選區域調整為固定尺寸,輸入 CNN 提取特徵。
    • 使用 SVM 進行分類,回歸模型調整邊界框。
  • 缺點:計算速度慢,因為對每個候選區域都要進行 CNN 前向傳播。
  1. Fast R-CNN
  • 改進點:
    • 在整張圖像上進行 CNN 前向傳播,獲得特徵圖。
    • 在特徵圖上使用 ROI 池化(ROI Pooling)提取固定尺寸的特徵。
    • 同時進行分類和邊界框回歸。
  • 優勢:相比 R-CNN,計算速度大幅提升。
  1. Faster R-CNN
  • 提出者:Ren 等人在 2015 年提出。
  • 主要思想:
    • 引入區域提議網絡(Region Proposal Network, RPN),取代選擇性搜索,實現端到端的訓練。
    • RPN 在特徵圖上滑動窗口,生成候選區域。
  • 優勢:進一步提升檢測速度,實現實時性。

YOLO(You Only Look Once)

  • 提出者:Joseph Redmon 等人在 2016 年提出。
  • 主要思想:
    • 將目標檢測視為一個回歸問題,直接從輸入圖像到目標的類別和位置。
    • 將圖像劃分為 S×S 的網格,對每個網格預測目標。
  • 優勢:檢測速度極快,適合實時應用。
  • 缺點:對小目標和密集場景的檢測效果較差。

SSD(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)

  • 提出者:Wei Liu 等人在 2016 年提出。
  • 主要思想:
    • 在不同尺度的特徵圖上進行預測,處理多尺度問題。
    • 使用預設框(Default Boxes)來預測目標的位置和類別。
  • 優勢:在保持高速的同時,檢測精度高於 YOLO。

RetinaNet

  • 提出者:Facebook AI Research 在 2017 年提出。
  • 主要思想:
    • 解決單階段檢測器中的類別不平衡問題。
    • 引入焦點損失(Focal Loss),降低易分類樣本的權重,關注難分類樣本。
  • 優勢:在精度上接近兩階段檢測器,速度更快。

目標檢測算法的關鍵技術

區域提議(Region Proposal)

  • 選擇性搜索:基於圖像的顏色、紋理等信息,生成候選區域。
  • RPN:使用 CNN 自動學習生成候選區域,實現端到端訓練。

邊界框回歸(Bounding Box Regression)

  • 目的:精確調整候選區域的邊界框,使之更貼合目標。
  • 方法:學習預測邊界框的偏移量,優化定位。

多尺度特徵處理

  • FPN(Feature Pyramid Network):利用 CNN 的不同層次特徵,構建特徵金字塔,處理不同尺度的目標。
  • 優勢:提升對小目標和多尺度目標的檢測效果。

損失函數設計

  • 分類損失:如交叉熵損失,用於目標類別預測。
  • 迴歸損失:如平滑 L1 損失,用於邊界框回歸。
  • 焦點損失(Focal Loss):解決類別不平衡問題。

實踐案例

使用 Faster R-CNN 進行目標檢測

跟日前一樣由於課程進度安排,之後會再推出番外篇專門講解程式範例的。


目標檢測的發展方向

更高的檢測精度

  • 改進模型結構:引入注意力機制、Transformer 等新技術。
  • 更好的損失函數:設計更有效的損失函數,提升模型性能。

更快的檢測速度

  • 模型輕量化:使用剪枝、量化等技術,減少模型大小。
  • 高效的模型結構:開發更高效的網絡架構,如 YOLOv5、EfficientDet。

多任務學習

  • 結合語義分割:同時進行目標檢測和語義分割,獲取更豐富的信息。
  • 場景理解:結合圖像描述,理解場景中的物體關係。

本日總結

今天我們深入學習了目標檢測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發展歷程。從傳統的滑動窗口方法,到基於深度學習的 R-CNN 系列、YOLO、SSD 等先進算法,我們了解了目標檢測技術的核心思想和實現方法。我們還探討了目標檢測技術的應用和未來發展方向。在實際應用中,根據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算法,並不斷優化模型性能,才能滿足不同場景的要求。


推薦資源


上一篇
2024 Day 13 :卷積神經網絡(CNN)進階與應用
下一篇
2024 Day 15:語義分割技術與應用
系列文
AI 到底是怎麼換臉的?31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